廣西馬山縣是貧困人口基數(shù)大且近年來脫貧任務完成較好的縣城。然而審計發(fā)現(xiàn),該縣認定的扶貧對象中,有3119人不符合扶貧建檔立卡標準,其中有343人屬于財政供養(yǎng)人員,有2454人購買了2645輛汽車,43人在縣城購買商品房或自建住房,439人為個體工商戶或經營公司。(《中國青年報》)
“精準扶貧”自問世以來,成效顯著,但也問題多多,特別是在扶貧對象的認定中極易出現(xiàn)紕漏。近日,廣西馬山縣就上演了一場扶貧的“變形記”,所謂的扶貧對象,實際上并不貧困,汽車、商品房、開公司這都不是事兒,試問這一類衣食無憂的“貧困者”是在脫貧還是在反貧?
扶貧講究“精、準”二字,意味著在扶貧對象認定中必須精確制導。但在很多地方卻困難重重,尤其是在基層。在村社自評中,人人都想分一杯羹,某些村民拉幫結派互相投票,反而忽略了真正需要幫扶的人;在鄉(xiāng)鎮(zhèn)審核中,有的領導干部采取先親后公的方式,想盡辦法讓親朋好友“貧困”,亦或是在把關中收受好處,讓“精準扶貧”逐漸偏離軌道。
“精準扶貧”的“變形記”,變得好自當從貧困實現(xiàn)小康的華麗轉變,變得不好的只能越來越貧。因此,筆者認為,“精準扶貧”還需嚴把雙關。一方面,嚴把選舉關。村民自主選舉中,要實現(xiàn)錯位監(jiān)督。社與社之間互相監(jiān)督,村干部與鎮(zhèn)干部從中主持“大局”,分別聯(lián)系到具體的社別,本著對村民負責、對自己負責的態(tài)度,從嚴把關。另一方面,嚴把審核關。對所選出來的貧困對象,鎮(zhèn)干部要走村入戶去調查,一戶一戶的去了解具體情況,不僅可以免除渾水摸魚的假貧困對象,也可以加強和村民的聯(lián)系。
在筆者看來,廣西馬山縣的扶貧“變形記”,如果是通過具體的扶貧措施過后,讓當?shù)厝罕娔苡熊嚒⒂蟹?、生活富足,豈不更有說服力。一味的通過“走后門”,只會讓“精準扶貧”在變形中越走越遠。(作者:劉仕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