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 在一個人的人生長河中彈指一揮間。而對于審計署鄭州特派辦的郭春偉,從“高大上”的金融審計到西南蒲村駐村第一書記,一路走來,滿腔激情,干勁十足。”
從保定市驅(qū)車,向西出發(fā),行駛一個多小時,導航提示,西南蒲村到了。
和想象中的貧困村不同,西南蒲村水泥路平坦、寬闊,路邊沒有垃圾,村口的柿子樹結(jié)滿碩果,一副閑適的田園風景圖。
遠遠看到了我們的采訪對象——郭春偉,身高中等偏上,體型稍胖,皮膚黝黑,一副眼鏡,給人樸素、穩(wěn)重的感覺。此時的他正在村西頭兒一口剛剛打好的井旁邊,今天恰巧是水井竣工、出水的日子。
水嘩嘩嘩流出來時,圍觀的村民們激動不已,忍不住趴在出水口“品嘗”這來自202米深的甘甜水,臉上的笑容抑制不住。
老鄉(xiāng)們告訴記者,村里以前的水井,泥沙多,水質(zhì)硬,燒開的水垢多,喝起來很不舒服。打一口深水井是村里的頭等大事,作為審計署掛職第一書記,郭春偉將問題和難處反映給了“娘家”,經(jīng)他多方協(xié)調(diào),好消息很快就傳來了:審計署聯(lián)系中國地質(zhì)調(diào)查局援建了這口深水井,從此鄉(xiāng)親們吃水,用水不再犯難。
跟著回村委會的路上,“偶遇”了他的“幫扶家人”劉三科,應他們的要求,記者拍下了屬于他倆的“全家福”。64歲的劉三科是村里的五保戶,老人的房子年久失修,郭春偉就和村里的其他干部一起幫他申請危房改造,如今老人已經(jīng)住進新修繕的房子里??紤]到年邁且腿腳不便,無法承擔種糧的重活,郭春偉征求他的意見,用審計署幫扶的專項經(jīng)費給他買了兩頭羊,讓老人多了一個增收的渠道。如今,有了“福羊的陪伴”,加之逐年增長的五保金和養(yǎng)老金,老人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在郭春偉看來,“駐”村首先就是“住”村,而他的“家”就臨時搭在村委會便民服務室的一間“農(nóng)家書屋”里,一張床,一張簡易辦公桌。兩年來,這里處處留下了他的身影:與駐村工作隊的同事們一起討論制定脫貧規(guī)劃和年度幫扶計劃;討論如何更好地完善精準扶貧檔案;和村“兩委”干部一起交心談心,商討如何推動到戶產(chǎn)業(yè)項目落地;為鄉(xiāng)親們代辦城鄉(xiāng)居民基本醫(yī)療保險、解釋國家的惠農(nóng)政策……
白天,村委會便民服務室人來人往,郭春偉從不“寂寞”,有老鄉(xiāng)來咨詢國家惠農(nóng)政策的、有要求調(diào)解矛盾糾紛的、有反映個人訴求的,還有老鄉(xiāng)來請他幫忙代寫申請、復印資料的……有時候忙的錯過了飯點,“煎個雞蛋,啃個黃瓜對付一下就行”,郭春偉樂呵呵說。在他的床頭,記者看到一箱即將見底兒的方便面,那同樣也是他的“干糧”。
問他駐村期間有沒有孤獨,想家,他卻并沒有“直面”問題。而是告訴我們傍晚時候,村里的小朋友都會來到村委會大院里玩耍,歡聲笑語總不間斷,偶爾,他也會參與其中。在孩子們眼中,郭春偉是村上最大的“官”,也是他們的“大朋友”。
這個孩子們口中的“大朋友”,駐村期間成績滿滿:村里道路兩旁的燈亮起來了;新建的1200平方米的活動場地讓鄉(xiāng)親們的廣場舞舞起來了;進出路口和主要街道安裝監(jiān)控設備,村民們有了更高的安全保障;入戶巷道讓鄉(xiāng)親們出行更加方便……
去年年底,西南蒲村已經(jīng)實現(xiàn)整村脫貧;郭春偉個人也被評為順平縣“優(yōu)秀駐村第一書記”;順平縣宣傳部以他為原型創(chuàng)作了一部話劇—第一書記的故事……
但郭春偉告訴我們,這一切“榮譽”都比不上鄉(xiāng)親們臉上的笑容。在他心中,老鄉(xiāng)們的滿意比啥都重要。
記者在村里走訪,遇到老鄉(xiāng)們,詢問他們對郭春偉的看法。還未開口,他們就豎起了大拇指,臉上的笑容說明了一切。關(guān)于郭書記,他們有說不完的話。
“郭書記來的這兩年,給我們做的事情太多了”
“郭書記說話可好聽了,啥時候都想著我們”
“我們村的人都認識小郭,啥事都去找他”
……
最讓記者動容的是,一位年過六旬大伯的一句話“……我不能再說了,再說該流淚了”,因為他知道過不了多久郭書記的任職期就要滿了。
其實,這個月就是郭書記在西南蒲村擔任第一書記的最后時間,之后他將回到自己原來的單位。作為西南蒲村的第一書記,臨別之際,郭春偉心中除了對村民的不舍,更多的還有遺憾“感覺時間太短了,為村里做的事情還不夠多,好多想法還來不及實現(xiàn)”。
記者問他能否想象離開那天的場景,他回答“不敢想象”后,就陷入了沉思。是啊,腳下有多少泥巴,心中就有多少真情。兩年多的時間里,郭春偉與鄉(xiāng)親們的感情已經(jīng)很濃很濃……
村路彎彎,延伸希望,綠水青山,孕育夢想。小小的西南蒲村,是脫貧攻堅的主戰(zhàn)場之一。郭春偉堅信,鄉(xiāng)親們紅紅火火的日子就在前方。(何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