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期關注審計結果公告的筆者看來,財政專項資金被滯留滯撥、虛報冒領、擠占挪用,所支持的項目建設效果不佳,可以說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但今年的審計報告揭示出“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給18個省的能源節(jié)約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資源綜合利用三個款級科目資金有四成多結存在各級財政或主管部門;撥付到項目單位的資金有近百分之二被虛報冒領、擠占挪用,有兩成多的項目實施緩慢或建成后未實現(xiàn)目標”還是很讓筆者震驚。預算是政府對立法機關、對公眾的公開承諾,代表了政府與人民之間的一種契約關系。中央對地方的專項轉移支付中央財政預算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央財政對全國人大作出的莊嚴承諾,預算安排的錢當年不僅要花出去,而且要花好、花到位、花出效益,如果資金被大量結存、被虛報冒領了,說明這種承諾沒有得到完全兌現(xiàn)。 一方面,應當承認是審計力度的加大,從審計署有關負責同志解讀可以看出,今年的審計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做到了資金撥付環(huán)節(jié)的全覆蓋審計,從中央到省、市、縣各級財政的三個款級科目資金撥付都覆蓋到了,才能揭露出這么突出的問題;另一方面,也說明多年來財政資金預算年度內(nèi)效益不佳的“頑疾”不但沒有去除,反而有惡化、發(fā)作之勢。那么,如何對癥下藥,選擇有效改革路徑來去除這些頑疾呢?筆者看來,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按照中央轉變政府職能的要求,嚴格控制專項轉移支付的規(guī)模、種類和數(shù)量。這是提高財政資金特別是專項資金效益的根本出路。應按照現(xiàn)代市場經(jīng)濟的要求,界定清楚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在哪里,政府該干什么、能干什么,市場該該什么、能干什么要厘清、劃定,對屬于市場解決的問題,政府不再投入專項資金進行干預。然后,再明確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事權邊界在哪里,對屬于地方政府應承擔的事權,中央不能再給予盡量專項轉移支付;對于需要委托地方政府完成的事項,盡量通過一般性轉移支付給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到事中監(jiān)督、事后考評驗收方面。 二是繼續(xù)細化中央財政預算編制,使專項資金的分配在陽光下運行。這是提高財政資金特別是專項資金效益的現(xiàn)實選擇。對于已經(jīng)設立的專項資金的如何分配、如何監(jiān)督,應切實引入透明機制。中央財政專項資金的年初預算應盡量提前確定專項轉移支付的具體地區(qū)、具體項目,不能再“切大塊”向立法機關“報大賬”,而是要“報具體”、“報明細賬”。如果因人力有限和預算年度的時間限制,暫不能向全國人大報預算明細,那么在具體的預算執(zhí)行、資金分配階段,財政部門、業(yè)務管理部門在分配專項資金、確定項目單位過程中,應向立方機關的常設機構報告或向社會公眾公開,通過透明、陽光的分配機制來防止公共權力部門化、個人化。 三是加強資金管理使用的監(jiān)督檢查,嚴肅責任追究。這是提高財政資金特別是專項資金效益的重要保障。“治亂用重典”,要徹底清除部分人、部分單位存有的專項資金就是“唐僧肉”的觀念,打消掉他們不要白不要的僥幸心理,嚴肅查處套取騙取和擠占挪用資金的行為,依法追究項目單位及有關人員的責任。同時,還要啟動與專項資金分配、管理有關的各級政府部門特別是地方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的問責機制,加大對出現(xiàn)違規(guī)、違法申請、使用專項資金的行政甚至是刑事責任的追究,督促地方有關部門和人員應切實履行專項資金有關項目的前期論證準備、申請審核把關、監(jiān)督管理和績效評估檢查等職責,以便使有限的專項資金用在刀刃上,用出效益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