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憲法、審計法及審計法實施條例規(guī)定,國務院設立審計署,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設立審計機關。審計機關實行雙重領導體制,對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審計機關負責并報告工作,審計業(yè)務以上級審計機關領導為主。 雙重領導就好比兩個“婆婆”,地方審計機關就好比一個“媳婦”,而這個“媳婦”需要同時對兩個“婆婆”負責并報告工作。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審計制度,通過三十多年的深入實踐,為國家經濟社會的繁榮和審計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政治基礎和制度保障。 新的時期,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強化上級審計機關對下級審計機關的領導。探索省級以下地方審計機關人財物統(tǒng)一管理?!边@一全新要求,對各級審計機關來說,無疑是一種驚喜與期待,但更多的是包含一種新的責任與使命。 圍繞這一新的要求,地方審計機關與兩個“婆婆”的關系如何處理、如何把握,如何同時對兩個“婆婆”負好責,是擺在各級審計機關面前的一道現(xiàn)時課題和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積極探索。 筆者以為,原審計機關的雙重領導體制,人財物隸屬于本級人民政府管理,雖然向兩個“婆婆”同時負責并報告工作,但孰輕孰重、誰占主導地位,無須多言。這一體制實行以來,雖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審計風暴及審計成果,但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審計事業(yè)的創(chuàng)建開展。比如,人際關系上“熟面孔”審計“老單位”、“老項目”、“老領導”、“老問題”,審計組織上“老程序”、“老套路”、“老方法”、“老技術”,加之有些項目還要受制于人情審計、關系審計等情況的影響和牽制,以至于有些時候審計工作難以深入開展,難以在查深查透、發(fā)現(xiàn)大要案上有所突破,有所作為。地方上這個“婆婆”要你怎么審就得怎么審?要你怎樣報就得怎樣報?因為你端著人家的“碗”。如此一來,審計就難以發(fā)揮應有的監(jiān)督和制約作用,難以形成審計監(jiān)督的有效合力和真正威懾。 “強化上級審計機關對下級審計機關的領導”,其要義就是要改變過去雙重領導體制下存在的一些機制性弊端,在于將“探索省級以下地方審計機關人財物統(tǒng)一管理”要求落到實處。這一體制的創(chuàng)新,將原本屬于本級人民政府管理的人財物上劃省管,意味著上級審計機關在以往主管審計業(yè)務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人財物的管理權。說白了就是進一步增加了上級審計機關對基層審計工作的領導權、人財物的主導權、監(jiān)督檢查的話語權。 對此,筆者認為,實行“省級以下地方審計機關人財物統(tǒng)一管理”后,地方審計機關的組織結構、管理體制、領導形式、審計方式等發(fā)生了改變。因而,原來雙重領導體制之下雙重負責的重點勢必會向上一級審計機關傾斜。這也意味著在今后的審計工作中,比如年度計劃審什么、審計資源咋整合、哪些資金需要審、哪些領域集中審及在重大問題和審計事項查處上,不再是地方人民政府一家“獨大”,某種程度上將由上級審計機關“說了算”。 但話又說回來,無論向哪一個“婆婆”負責,變的是管理體制、組織形式和審計方式,變的是如何審、往哪審、誰來審。不變的是憲法和審計法賦予審計機關職責、權限、程序及審計的范圍、內容、對象等。所以,要想當一個好“媳婦”,地方審計機關服務于發(fā)展大局、地方黨委政府決策和中心工作的主體責任不能變,只能加強不能消弱;服務于社會公眾、被審計單位的主體義務不能變,只能主動不能退縮。要想當一個好“媳婦”,就要站在新的起點上,認真貫徹落實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和《國務院關于加強審計工作的意見》要求,深刻領會“強化上級審計機關對下級審計機關的領導”的時代內涵。圍繞地方黨委政府中心工作,整合上下審計資源,科學統(tǒng)籌項目計劃,明確審計方向重點,推動國家法律法規(guī)、中央重大政策措施在基層深入貫徹落實。圍繞實現(xiàn)審計監(jiān)督“全覆蓋”要求,加快推進“省級以下地方審計機關人財物統(tǒng)一管理”實踐進程,加大上級審計領導和業(yè)務指導力度,推動依法獨立審計權在基層得到切實保障。圍繞審計體制創(chuàng)新,加大上下聯(lián)動、項目交叉審計力度和深度,改變“老審計”審計“熟面孔”局面,推動權力運行有效監(jiān)督和制約機制在基層廣泛形成。圍繞國家經濟安全,密切關注地方經濟運行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及可能引發(fā)的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充分發(fā)揮審計免疫系統(tǒng)功能作用,及時報告問題、反映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科學對策和審計建議,推動經濟“衛(wèi)士”的價值作用在基層體現(xiàn)。 總之一句話,無論地方審計機關工作體制、領導機制如何創(chuàng)新變革,服務于地方黨委政府、服務于被審計單位、服務于社會公眾的主體責任只能加強不能消弱。(魏明坤)
|